东汉袁安碑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移置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辛村东牛王庙中作案,因碑文向下,无人知其为碑刻。1929年始被发现,方为人知。1938年以后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并由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行15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均缺一字(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和那时的其他碑刻一样,《袁安碑》是一块没有署上作者姓名的无名氏作品。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有个别文字可补传记之缺。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表现出娴熟深邃的书法造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与1923年河南偃师县出土的袁敞(袁安第三子)碑如出一人之手。
关于这块碑刻的篆书特色,启功先生曾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评价:“字形并不写得滚圆,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种写法,其实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来,后来若干篆书的好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释文:
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
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乙(亥)
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
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
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
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
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
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文字据河洛文化数字资源库、百度百科等整理;图片来源于百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