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9 10:53 编辑
雨夜蛙声——礼赞生命的歌
袁海英
作者是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清原县诗词协会主席高敏老师。这首诗,不知不觉间带我们进入了这样的诗境之中:细雨霏霏的傍晚,垂柳依依的岸边,一对有情人双双漫步在这春意朦胧的堤畔。这时,数声蛙鸣,此起彼伏,仿佛在声声呼唤,又似在深情告白。原来大自然中有如此坦率炽烈的表白。而人呢?能有多少可以自由地互诉衷肠?!
青蛙互鸣,这种对歌形式的示爱,不由让人想起了壮族姑娘刘三姐与阿牛哥在漓江边对歌的浪漫;恰似聆听了白族金花与阿鹏以歌声在西双版纳表达爱慕。人间的真情何尝没有同样大胆热烈的表达呢?只是,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却是别样的一对!
这首小诗,情景交融清新自然。用拟人手法,由细雨中荷伞下两情相悦的引吭高歌,牵引出一对情侣深情缱绻却又含蓄婉转的人间情愫。这种情愫,朦胧在细雨中,朦胧在蛙声里,朦胧在一代代有情人的心里。从而也美丽了一个个这样的春夜,美丽了无数人生的希望。
无疑这是一首借自然之景,赞美人间爱情的轻松活泼的小诗。我们知道,产生诗词创作冲动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将源于自然的最触发激情拨动人心弦的灵动感觉记录下来,抒发出去,形成特殊的语句。这种情怀多非单一,而往往是复杂多元化的。自然界能够诱发出诗词创作灵感的动物千千万万,而作者为何在创作此诗时,选择了青蛙呢?作为作者的朋友,我知道,博学多才的高敏老师创作这首《雨夜蛙声》时,绝对不是仅仅属于借物拟人赞美爱情这么简单,这个作品必定还有更加深刻的寓义更加复杂的内涵隐匿其中。在对作品进一步品读鉴赏中,结合蛙这一物种,在生物、人文各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终于发现,这首小诗中,隐喻一种更宏阔的“大爱”,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卵产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改用肺呼吸兼皮肤呼吸。其生长过程几乎是浓缩了生物由海洋鱼类卵生鳃呼吸进化到陆地动物肺呼吸的全过程。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经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新生代是生物进化史,蛙可称是厚重达距今3.5亿年活体教科书式的动物,是地救生物进化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一环节。地救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光秃秃的陆地终于生机勃勃,直至人类出现,离开了这个两栖动物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此刻重新吟诵《雨夜蛙声》,不由得油然而生感慨!
蛙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原始的生命信仰,早在陕西临潼姜寨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精美彩陶盆上就出现了蛙神的形象。河南庙底沟文化彩陶片上也出现过早期中华民族先民经过艺术加工的蛙纹图案。轰动世界的仰韶文化考古研究证明公元前4770年前,中原先民就开始将蛙这种神奇动物从自然界由物质升华到了精神层面,创造出生殖图腾崇拜。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历劫余生,成功走到今天,屹立世界东方,蛙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力量,其贡献不容小觑。
蛙是一种环境变化状态的标志性动物。所谓标志性动物,实际上就是在生态生物链条中,居于重要的中间环节,一旦缺失,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失衡崩溃,给生物界带来灾难性影响的特殊物种。我们知道昆虫生态标志性动物是蜜蜂,而两栖类动物的标志就是蛙。在农村蛙被称为农作物“保护神”,其与人类生存繁衍息息相关。但近几十年来,曾经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蛙,种类与数量都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恶化趋势。不仅数量急剧减少,而且许多种类已绝迹。究其原因,固然与自然界气候恶化、微生物感染等有关,但人类的大量捕杀食用,特别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工业废水的过度无序排放,造成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引起蛙类大批死亡及雄雌比例严重失调,由此演变成为蛙类繁殖灾难,造成了今天令人痛心的局面。自然界蛙类大幅减少,为人类生存环境敲响了警钟。作者深情的吟诵“或许芳心已萌动,夜来才敢吐深情。”恐怕不应简单理解为这只是对爱情的低吟,而更具另一种更深邃的思考,是对自然界中所有美好的生灵的尊重与热爱!是对人类悲悯之心的痛心疾首的呼唤!它让人们心中再次燃起对天人合一的希冀与人间大爱殷殷期盼!
请还给每个诗人一个蛙声阵阵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