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7-8-1 07:33 编辑
袁彬: “新疆航空队”飞出的将军
袁彬(1916—2005):湖北省麻城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卫生员、司药、医生、医务所长、副连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受党中央派遣到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1946年回到延安,成为我军第一批飞行骨干。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中队长、副大队长,参与创建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空军第三师师长,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1954年至1984年先后任空五军副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顾问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1月26日在南京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利用与军阀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的环境,选送了一批久经战争考验的年轻红军干部,到新疆学习航空技能。这支队伍被称为“新疆航空队”。它不仅是我党第一支航空队,也是我党未来空军的最初雏形,新中国首批空军将领大多出自这里。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开国少将——袁彬。
少年卫生员 用盐水和猪油给战友疗伤
袁彬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今麻城市)龙井乡谢店村一户贫农家庭,原本有一个哥哥,可惜在7岁时因病夭折,他便成了父母的独子。一家人租了地主的两亩薄地和两间破草房,大部分收成都交了田租,生活艰难。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点燃了鄂豫皖大别山地区革命的烈火。袁彬的父亲参加了农会,年仅11岁的袁彬则参加了红色童子团,他带领小伙伴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宣传鼓动,成了少先队的小队长。 1931年10月,袁彬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独立补充教导团的战士。因为识些字,被调到第11师33团医务所当卫生员。 红军条件艰苦,并没有多少药品,遇到一些简单的外伤,袁彬就只能用盐水和猪油给战友疗伤,用来消毒和预防感染。后担任89师267团卫生所所长。 1934年,红四方面军苦战10个月,粉碎了四川军阀组织的六路围攻,战斗残酷,疫病流行,袁彬因为组织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医治,保障了前方战斗的胜利,受到上级嘉奖。
决战马家军 西路军四百多将士入新疆
1935年5月,袁彬随部队开始长征。长征结束后,红四方面军的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遭遇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马家军”的围攻,战况惨烈,锐减到千余人,被迫退入祁连山。 这千余人,被分成三路游击突围。袁彬被编入西进支队,在严寒、风雪和沙砾中,与尾追而来的马家军展开了西路军的最后一战。此时,战斗人员所剩无几,袁彬早已充实到战斗连队,担任副连长,他率领一个排在夜幕中,掩护主力撤入戈壁滩,完成任务后向西到达了星星峡。 在这里,包括袁彬在内,幸存的四百多名西路军将士,见到了前来迎接的中共驻疆代表陈云和滕代远。 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同意将他们接进迪化(今乌鲁木齐)安置,但不愿意他们暴露红军的身份,要求他们换装。一开始,袁彬和战友们接受不了,拒不换装。陈云告诉战士们,军队的本质不在于穿什么服装,换服装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发展红军,大家的思想才转过弯来。他们将红军的旧军服洗净收好,换上盛世才军队的衣服,整编为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统一称“新兵营”。
首批飞行员 学仪表、学气象、学飞机操纵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把西路军总支队办成多兵种的军事技术学校。“新兵营”的战士们开始进行技术兵种的训练,有学习汽车驾驶的,学装甲车的,学炮兵的,学无线电的,还有学军医、兽医和去苏联学习情报的。一开始,袁彬学的是汽车驾驶。 后来,中共中央决心培养一批自己的航空人才,打造自己的空军,开始选拔飞行员。陈云从总支队选了25个人,其中就有袁彬,然后又从延安抗大、摩托学校选调了19人,共同组成了新疆航空队。 1938年3月3日上午,新疆航空队在操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3月28日,正式上课。学员分成两个班,飞行班学习飞机操纵、领航、仪表、气象等,机械班学习飞机发动机的分解和维护。由苏联教官负责指挥和考核。 那时的袁彬,每天看着盛世才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装甲从眼前过,心里早就痒痒了,但又怕自己文化不够,学不好。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回忆起长征的路上,敌机在头上疯狂扫射,使许多可亲可爱的战友牺牲,他却只能气愤地说:“有种下来,咱较量较量。”却奈何不了敌人。如今,自己学习飞行,将来就可以同敌人在空中见个高低。他在心中默默表决心: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一定要飞出来!
拒绝个人出狱 和战友共度四年困境
为了攻克理论关,袁彬和战友们拿出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劲头,分成互助学习小组,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复习,当天的问题必须当天搞懂,不让一个人掉队。 为了攻克操作关。袁彬每天都握着木棒,练习压杆蹬舵的协调动作,将一套套操作程序练得熟能生巧,还参加飞机的检查维修,从内到外熟悉了这个大家伙。 1942年,学校的宁静被打破。盛世才公开反共反苏,将新疆航空队的学员全部囚禁在驻地,后投入监狱,并秘密杀害了中共驻疆负责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 在狱中党组织和航空队党支部领导下,袁彬和绝大多数同志一起,面对敌人的迫害,坚贞不屈,顽强斗争,提出了“百子一条心,集体回延安”和“拒绝个人出狱,永不脱党叛变”的响亮口号。身陷囹圄的四年里,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斗争。 党中央数次营救未果,直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找到了刚上任主持新疆军政的张治中,三次电陈蒋介石,终于在1946年6月10日释放了新疆航空队。 7月11日,袁彬和战友们回到思念已久的延安,受到军民隆重欢迎,还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他们被要求好好休息,恢复健康,以迎接新的任务。
建设首座航校 朝鲜战场打造王牌空军
1946年9月,袁彬和三十多个航空干部一起,离开延安,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创建工作,先后担任教导员和副大队长。经他带飞、考核的王海、徐怀堂、侯书军、邹炎等16名学员全部成功单飞。袁彬也因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保证了飞行安全,荣立大功一次。 建国后,任锦州第三航校副校长兼飞行大队长。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袁彬调任空三师师长,率领50名飞行员,驾驶50架米格—15型歼击机开赴安东前线。到1952年1月14日,空三师参战86天,共击落美空军F—86、F—84等战斗机55架、击伤8架,狠挫了美国空军的嚣张气焰。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毛主席在看了空三师86天战况报告后非常高兴,亲笔疾书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的批语。朝鲜战场上,空三师先后涌现出了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刘玉堤等一大批战斗英雄。袁彬本人也因指挥作战有成绩,荣立一等功。
最喜欢机场 最爱和飞行员坐着聊天
1954年,袁彬奉命调往华东,参加指挥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后调任空五军副军长,奔赴福建,组织新建军用机场。 1958年7月,袁彬随聂凤智等从杭州出发,到福建开设指挥所,担任福建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79年10月,袁彬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87年,从南京军区空军顾问的岗位上光荣离休。 离休后,袁彬仍旧挂念着部队,每年都要回部队看看。他最喜欢的地方是机场,最喜欢的人是飞行员。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他只有和飞行员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话才会多起来。 他一直记挂着祖国的蓝天,和中国的空军建设,直到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摘自新华网江苏频道2012年1月16日《发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