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标题: 信阳三湾袁氏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力 时间: 2016-4-15 13:10
标题: 信阳三湾袁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8-14 17:15 编辑
信阳三湾袁氏
——平桥区上湾袁、中湾袁、下湾袁
三湾袁氏是指信阳市平桥区平昌乡杨寨村袁庄、刘集村袁庄、甘岸乡孔庄村袁庄以及由三村袁庄迁往外地包括对祖籍失忆而自立辈字的袁氏。因三个袁庄均沿淮河岸边而居,同一个祖宗的缘故,自十九世纪中居上游的杨寨袁形成村庄后,后人逐渐称杨寨袁庄为上湾袁、刘集袁庄为中湾袁、孔庄村袁庄为下湾袁,合称三湾袁氏。
据三湾袁氏现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回忆,更重要的是:依据下湾袁氏清朝初年出生人的墓碑和民国初期的懿纸本记载(族谱有详细纪要),三湾袁氏的共同祖先名叫袁士泰,袁公生于公元1563年(明嘉靖42年),推算应是鼻祖袁涛涂第71代孙,约于公元1598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雅鹊窝迁入信阳平昌杜岗附近居住,他是三湾袁氏的始迁祖。
始迁祖娶杜岗附近李氏,生子袁有华(娶杜氏),又生子袁永庆(娶王氏)三代人单传,认定杜岗不发袁氏人,迁刘集袁庄,永庆公生三子(袁明仁、明诚、明德)。
[attach]9679[/attach]
这就是刘集村袁庄(中湾),它是上湾袁和下湾袁的老庄。至今有350户1100余人。
1685年(康熙21年),袁明诚携弟明德迁孔庄村袁庄。至此,三湾袁氏分三支:明仁公为大门居老庄中湾,明诚为二门、明德为幺门同居下湾。下图是下湾袁庄外貌,有300户1030人。
1800年(清嘉庆5年),中湾人袁奉德迁往杨寨后成袁庄,至今约150户450余人。
三湾袁氏,中湾和上湾袁氏为大门人明仁公的后代,下湾人为二门、三门(幺门)人的后人。共计约800户2500多人。大门人在老庄,居住稳定,繁衍多、跑得快,现已传到远字辈,为始迁祖士泰公第十八代。下湾袁氏明德公的后人为幺门人,跑得慢,最慢的才传到同字辈为第十四代,最小的不到十岁。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小资料:现在是槐树公园,既是旅游点又是寻根祭祖之圣地。袁氏始迁祖在迁民始祖牌位供奉槐根寻根祭祖园祭祖堂五号供厨。谁有幸临此地,莫忘去寻寻根祭祭祖,找找查查看有无自己的祖宗!
[attach]9680[/attach]
此碑乃下湾袁氏始祖袁明德之碑,于20l4年清明节与其次子袁之照碑同时被发现。这对三湾袁氏来源、关系提供重要实证。袁明德大哥袁明仁、二哥袁明誠同为袁永庆的三个儿子,当年同住刘集袁庄,他们的曾祖父袁士泰就是三湾袁氏始迁祖。袁明德于1685年随二哥明诚迁孔庄村袁庄,故碑名为“袁氏元瑩”。明德公生于公元1661年(顺治18年岁次辛丑),卒于1743年(乾隆8年岁次癸亥年),享年82岁。
[attach]9682[/attach]
[attach]9683[/attach]
这是明德公次子袁之照墓碑,碑断两截,下图是上半截,碑名“万古如新”。袁之照生于1693年卒于1745年,享年52岁,其妻苏氏却活了81岁。
[attach]9684[/attach]
这是下湾袁氏某家保存的懿纸本中的内容,保存12代故祖的名字:从故先考至祖考、曾祖、高祖、太祖、始祖、元祖、玄祖、鼻祖、耳祖、故11、l2代祖的简况,主要记载生、卒年月日时,故l2代祖袁士泰,就是三湾袁氏始迁祖。
作者: 袁力 时间: 2016-4-15 13:29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8-14 17:16 编辑
三湾袁氏辈序
河南信阳 袁同宇
[attach]9685[/attach]
辈字排序:就是按辈分自上而下排列的字序(也呌代序或世序)。辈字排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有表现,最早始于宋朝。辈字在族谱中所占篇幅最小,字数最少,但它的位置不可缺少!因为,辈字排序是家族史中一根用血缘关系拧成的绳子。它非常醒目而又非常具有疑聚力,可以上朔几百年的宗史,下示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未來。凭着这根血亲的绳子,族亲们无论散居何地,都能找到自己的辈分平台,无论何处相逢,闻名视字就知称呼而倍感亲切。反之,既使兄弟相遇也如路人尔。
袁氏分佈很广,辈字排序各地不尽相同,不如孔孟曾氏那样天下一统(与明清皇帝赐字有关),袁氏同出一祖
也应统一辈字,但路会很长……
三湾袁氏辈字路程:
下湾:士有永 明之国文 光嘉玉林(正) 继世同来书香远 大庭章成本到宣 中湾:士有永 明之坦景(金占) 奉中文立国(法丛) 世同來书香远 大庭章成本到宣
上湾:奉天万炳德 世同來书香远 大庭章成本到宣
中湾袁和下湾袁最早五代人辈字相同,第六至第十二代发生变化,上湾人自第八代后变化,三湾袁氏自第十三代后都用了相同的辈字(世同来书香远……)。三湾袁氏辈字怎来?为什么中间几代会不同呢?拙見如下:
一、“士有永”三辈是三湾袁氏最早的三代人,这三代辈字很可能是始迁祖袁士泰从山西某支袁氏中迁信阳后沿承而来,而且二世、三世祖的名字(袁有华、袁永庆)都是一世祖士泰公给起的。如果想寻找始迁祖以前的祖宗,也只能顺着这根绳头向山西袁氏中寻找,如果那支袁氏在明末时期有“士有永”辈字的,最有可能是我们三湾袁氏的源头,舍此没有别的线索。
二、“明之国文 光嘉玉林”这八字很可能就是二世祖和三世祖共同定,也可能是二世祖有华公定的,时间在顺治初年(1650年)前后,时年二世祖五十岁三世祖二十多岁,辈字定后永庆公的儿子开始了起用(明仁、明诚、明德)。
为什么作为老庄的中湾人到了第六代也就是三世祖永庆公的曾孫代不用"国"而攺"坦"等呢?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三世祖永庆公的晚年是在下湾袁庄度过的(有永庆公墓为证),他的二儿和三儿都住在下湾,疼爱小儿是老人的通性,在老二老三家渡晚年也就顺理成章。由于三世祖住下湾,老年人对辈字很重视‘何况还是自己定的呢!所以对后人唠叨多,这辈字就在下湾人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二,老湾没有老人唠叨到了第六代或许设记得辈字的,或许想另立辈字,或许兄弟间有矛盾什么的就另起炉灶。至于上湾袁,那是因为袁奉德迁离中湾的缘故,就起了“奉天万炳德”的辈字,另立门头可以理解。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0年),八字辈字即将用完,下湾人或三湾人共同规定了“继世同來书香远 大庭章成本到宣”十四字辈,这在下湾人中家喻户晓,几乎老少皆知,而且祖碑中有刻记,不少人都見过,可惜没找着。
幸运的是中湾人袁同威于2014年发现了光绪年立的祖碑上有这十四字辈,这对证明三湾袁氏同出一根有重要意义!请看祖碑:
[attach]9686[/attach]
碑文显示:中湾碑主人袁母郑氏的儿子是袁奉浦、奉修兄弟俩,郑氏的配偶是奉字辈上辈(金、景、占)人。
袁母生活在1740年(乾隆初期)年间。碑时间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碑文显示了五代人,且刻有"纪世同来书香远、大庭章成本到宣"十四字辈,告示后辈均应按此流传,与前几辈人联系起来就是碑名:渊远流长。
下图三湾袁氏于2014年编制的《袁氏族谱》,谱中续编四十字辈字谱:
虞舜后裔旺 涛涂开祖恩
耕读勤奋进 艺朮双丰盛
样和创伟业 雄健佑奇勋
礼仪树尚品 英胄渊流存
续辈字参考了袁世凯家族、《中华袁氏通用世系》、部分省市袁氏辈字、结合三湾袁氏已有辈字修订而成,并征求过中华袁氏网站知名人士意见,样本经过三湾袁氏一年的传阅修改(编写人上湾袁同山生前还亲自登门),应该比较理想。
四十字四句话体现了继往开来不忘祖、立足根本学本事、踏踏实实干实事、诚诚恳恳做好人、与原有辈字不重复、顺口易记、袁氏永存的精神。
首句“虞舜后裔旺 涛凃开祖恩”说的是,袁氏是舜帝后裔,兴旺发达,辕涛涂是鼻祖,开姓之恩,永远牢记。次句“耕读勤奋进 艺术双丰盛”,农耕和读书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根本事业,一定要勤劳奋进,双获丰收。三句“祥和创伟业 雄健佑奇勋”,和平年代能创业绩,动乱时期要为国家建功。后句“礼仪树尚品 英胄渊流存”说的是做人,做人要讲礼仪仁智信这是中华民族美德,把品德树起来了,袁氏事业大有希望,袁氏后代大有未來,就像渊源流水那样,永远长存。
我们的始迁祖是开姓鼻祖第七十一代孙,同字辈是八十四代,“宣”字辈是九十五代,也是原有辈字的最后一代。从九十六代起用新辈字,到第一百代正好用到“虞舜后裔旺”的“旺”字,百代旺、旺百代,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反正很吉利,愿祖宗们佑我三湾袁氏身心健康、屡创辉煌!
欢迎光临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http://www.yuansz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